21
2010

中国军事史上的两座奇峰–霍去病(转)



汉帝国建立后,随着北方匈奴的屡屡入侵,汉军的步兵又几乎没有用处(战不能胜,胜不能追,败不能逃),只好凭借强大的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集群,这时,天才的骑兵统帅,冠军侯,嫖骁校尉,骠骑将军,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横空出世了。

 

霍去病出征匈奴4次,一路高歌勐进,“约轻赍,绝大幕(漠),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功盖千秋,成就了一个武将所能成就的一切,再加上英年早逝,更是爲其一生划上了一个完美不胜收的句号。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爲?”引多少后世骚客羡慕不已。虽有小缺点,但比起他的功绩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人无完人嘛,完人,换言之,对战争而言,就是无能之人,不信你让孔夫子们引兵出塞看看后果会怎样,不全军覆没,死于乱箭之下士兵们就要烧高香了,对士兵而言,霍骠骑才是大仁,大勇的代名词。

 

那么霍去病是如何取得盖世奇功的呢?这得归功于他创造了大迂回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能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爲己创造有利战机。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需要长途奔袭,没有远距离奔袭,很难对敌産生威慑。可以说霍去病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是他能够创造奇迹的奥妙所在。

骠骑部队清一色的轻骑兵,高速、突然、攻击力强,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霍去病正是利用轻骑兵机动性好的特长,打破了汉军传统的呆板攻防战术,从而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它常以速度形成相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以迂爲直,避实击虚,扩大战争空间,节省兵力兵器,加速战争进程。这就使霍去病所营造的战场,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研究霍去病大迂回战略的具体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大迂回战略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作出大迂回的决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执行大迂回战略任务需要一支良好的战术,否则大迂回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 霍去病正是根据他的思路创造出了一阵全新的骑兵阵法——车悬。

过去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骠骑将军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爲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爲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但是这种阵法却在当时纵横大漠,无人能当。只是随着中国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霍去病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他“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一般要远离后方,霍去病基本上是脱离根据地作战。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霍去病的军队这一套独特的、与此不同的后勤保障体系,保证了军队的远征。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大大减轻了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爲什么骠骑部队攻势那么凌厉。因爲匈奴人被突入其来的敌人吓懵了,他们来不及作防御,即使作了准备,但霍去病却偏偏出现在他们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们认爲敌人是无法前来偷袭的。

 

下面以第二次河西战役爲例,这场战役正是霍去病大迂回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和公孙敖由北地分道出发(公孙敖由于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霍去病根据匈奴军飘忽不定、进锐退速的特点,避开敌军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动楔入西北,绕到敌军侧翼,经居延泽(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向东南突击,在祁连山麓与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展开激战,获得大胜。单恒王、酋涂王等2500人投降,俘虏王子、相国、将军、都尉等百余人,共歼敌约3万余人。这次作战,霍去病以惊人的胆略,在无后方支援和其它部队配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特点,突飞勐进,灵活机动,短时间内深入匈奴军侧后2000余里,消灭匈奴军于祁连山麓,取得了河西之战的重大胜利,也创造了我国古代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

 

霍去病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正是中国战争史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霍去病与战国时期的孙子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两座奇峰。

卫青的第四次讨伐对于他个人来说达到了声望上的顶峰,此次作战的对象是匈奴的右贤王。匈奴的行政级别是这样区分的:单于自称爲“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爲“撑犁”,谓子爲“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接下来“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爲左屠耆王。”史书记载“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所以接下来的曆次讨伐,除了卫青的最后一次直接对阵匈奴单于外(此战也是最能体现卫青名将本色的一战,也是我评价卫青高于霍去病的决定性一战,待后叙),其他多次用兵都是指向西方,直接打击的目标就是右贤王以下的势力。卫青的第四次出征算是确立了在大汉帝国中的首席将军的地位,“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爲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爲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爲骑将军,代相李蔡爲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这次采用夜袭的手段,长途出塞六百余里,让匈奴右贤王始料未及,“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衆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战果辉煌。我觉得这次讨伐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以往汉军无法深入塞外作战的问题,史书没有明确卫青是采用什么战术,不过根据后来张骞李广都因爲“失期”而被处以死刑(可赎身),看来失期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一种罪行,有可能是卫青根据自己的经验,改变了以往那种将领各自爲战的模式,将手下的将军们分组,采用8字型或其他方式搜索,每一组的将领在有限的规定的区域内搜索,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到达指定的地点和其他部队回合,这样各支部队之间彼此有个照应,同时相距不是很远,一旦发现敌人的踪迹可以很快赶来救援或采用包抄的战术击破敌人。果真如此的话,可以说汉军在战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开始有了战略构想的初步概念,这个功劳归于卫青,我觉得并不过分。

前一篇:




发表评论

你需要登录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