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11

普通话的常识



普通话是一种人工语言,他是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语法和北京官话的语音发展而成,在语音系统上是最接近于北京官话的。网上流传的东西对普通话要么推崇上天,要么贬低入地,完全出于自己的感情和某些目的来评价普通话。下面我就对流传甚广的观点说下自己的看法。

1。要推广普通话,消灭方言。(错误观点)

这种言论我为语言的沙文主义、法西斯主义。普通话作为官方通用语言,是需要推广的,没有一种通用语不同方言区是不好交流的。方言作为几千年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灭掉,太可惜了,说得难听写就是烧掉了家谱、砸了祖宗的祠堂。

2。普通话是继承古汉语最正统的汉语。(错误观点)

汉语没有正统与非正统之分,汉语的方言太多了,必须要选择一种做为通用语。通用语不一定是继承古汉语最正统语言,只是机缘巧合,某一个方言被选择作为了通用语的基础。普通话没有血统上的优越性。

自晋到宋这段时间是,是以洛阳、金陵雅言作为通用语的,明朝以江淮官话做为通用语,明朝后期以及清朝以北京官话作为通用语,民国初年以老国音(江淮官话+北京官话)作为通用语,后又改为以北京官话作为通用语,共和国以北京官话作为通用语。当然这里所说的作为是指以某种方言作为基础,取其语言中的绝大多数部分,而不是完全相同的。

可以清晰地看出从雅言到普通话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但不能说普通话是最正统的。如果说普通话是最正统,那么江淮官话是不是更正统呢?

3。所有的方言都继承自古汉语并有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正确)

我们姑且不论发展的方向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普通话的三声四调的,总是感觉少了昂扬顿挫感,但我在生活中还是普通话说得多,而不是说中原官话或胶辽官话,更不是吴语或粤语了。

普通话较好的保留了辅音韵尾-n,-ng,而江淮官话里-ng大多变成了-n韵尾,粤语中除了-n,-ng韵尾外还保留了普通话里没有的-m韵尾,只是有些字-m韵尾变成的-n韵尾。反而是朝鲜语中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辅音韵尾。但从辅音韵尾的保留这点看,朝鲜语是最正统的。

普通话里尖团合流,而部分中原官话和南方大多数方言里是分尖团的,京剧里也是分尖团的。普通话没有继承古汉语的尖音,都成了团音了。

普通话里没有了疑母(-ng),而在粤语和吴语里是有-ng这个声母的,中原官话部分小片也有这个声母。

普通话里没有全浊声母,粤语里也没有全浊声母,但吴语里有全浊声母。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吴语里有入声不再分-p  -t  -k,统一都是喉塞音,粤语里的入声保留得很好。

4。普通话是胡化的汉语,我们不要胡化的汉语。(错误)

现代汉语是受西方语法的影响,与古汉语有这完全不同的语法。如果胡化,指语法上,那么中国的所有方言没有不“胡化”的。说“普通话是胡化的汉语”的人主要是指语音上的胡化,那么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口的迁徙,不同方言区的人生活在一起总是会使语言发生变化的。说北方方言胡化,大致至两个时期,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

元朝时期,战乱之后幽燕(今北京 河北部分地方)地方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人口由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民族隔离,元朝自创八思巴文,固然会对汉语有一定影响,但胡化汉语的影响不会很大。明朝建立,驱逐了鞑子,太祖定都南京,后成祖北迁一直以江淮官话为通用语。 我们比较宋朝和明朝的韵书,以及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就可以知道语音是否有重大改变。

清朝时期,清朝兴起于明朝东北的努尔干司,建州女真的酋长当时可是学习的明朝普通话–江淮官话的,入关中原后也是以汉字教育为主。古代的官话是通过私塾先生口口相传的。是皇帝先向官员学习官话,还是官员向皇帝学习官话呢?我想最可能是官员极力向皇帝教习标准的当时普通话,官员迁就皇帝的官话。据记载清朝的皇帝和一些官员是很向往汉文化的,甚至出了纳兰那么优秀的词作家。 汉语受女真语言影响难免的,但也不是巨大到另语言变质的地步。说普通话时胡化的汉语是夸大了的说法。

汉语是在发展的过程,粤语,各地官话都没有了全浊声母这是一个共同现象,如果说北京官话是受到了胡化,那么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胶辽官话和粤语又是什么原因失去了全浊声母呢?如果说北京官话失去入声是胡化,那么巴蜀云贵的西南官话又是什么原因失去的入声呢?辽阔的中原官话又是如何失去入声的?

5。普通话被称mandarin,是满大人的语言。(错误)

这个谬误真实最可笑的谎言了。





发表评论